资讯

【陕西】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25年西安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市卫发〔2025〕21号

2025.07.09
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委机关各处室、合署办公参事业单位:

现将《2025年西安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3月5日

2025年西安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统领卫生健康工作全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紧扣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提供坚强健康保障。

一、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

1.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提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落实落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主要领导沟通机制,严格落实两个《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推进督办反馈机制精细化。

2.持续强基固本提质。坚持大抓基层导向,建立健全多层级党建例会制度。完善《党建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深化“分类指导、争先进位”行动。强化“双带头人”“双培养”,建强专职党务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党员服务“进病房、下社区、建机制”,巩固深化党建品牌内涵,充分发挥“两个作用”。

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广泛宣传全市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工作成效、亮点,唱响主旋律,讲好卫生健康故事。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厚植行业精神沃土。

4.打造过硬干部队伍。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健全“档案+考察+研判”干部识别考察体系,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抓好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和党员干部系统培训,强化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优化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树立鲜明导向、激发干事动能。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从严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家属从业规范、出国(境)审批等领导干部监管制度。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认真开展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严密组织廉政风险研判和防控工作,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深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减负,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惩治“微腐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遵规守纪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二、实施强基工程,促进医疗卫生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

6.持续筑牢基层服务网底。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一院一特色”发展模式,加快中医、口腔、老年、慢性病等科室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加快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村卫生室公有化建设,推进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落实“四不摘”要求,扎实推进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和健康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7.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内涵建设,推进卫星医院建设扩面增量提质。健全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高陵区总院制改革。积极建设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镇街卫生院心电图“一张网”全覆盖、影像“一张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8.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深化各类帮扶机制,进一步做好医务人员下沉激励保障工作,提升帮扶质效。鼓励三级医院面向基层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健全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巡回医疗制度,扩大巡回范围、延长巡回时间、增加巡回人数。

9.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格项目补助经费全过程管理。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肺结核、慢阻肺等慢病患者和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重点,规范有序实施12类服务项目。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六个拓展”,签约服务覆盖率争取再提升1—3个百分点。

三、深化综合医改,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0.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区县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同部署同考核,积极争取党委常委同志联系卫生健康和医改工作,建立完善一位政府负责同志分管“三医”工作的推进机制。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建立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

11.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谋划开展《西安市“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全市“十五五”规划。紧扣“两重”“两新”等国家投资政策和方向,积极谋划储备项目,争取更多国家支持。推进“两重”“两新”5个已获批项目建设。启动西安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设。支持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推动创建骨科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扩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业覆盖范围,重点加强儿科、精神科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12.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实施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积极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完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总量核定管理办法,逐步开展“三个结构调整”。协同医保部门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促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持续优化。

13.强化医院内涵建设。做好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推动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整体提升医院运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狠抓手术质量安全、病历内涵质量、18项核心制度等基础性工作,持续开展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就医体验、提升护理服务三年行动。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工作,推动成本核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14.提升药学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健全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机制,畅通保障供应渠道,发挥市级短缺药品储备基地“蓄水池”作用。区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总药师制度全覆盖。建立县域内基层用药采供用报联动管理机制,制定县域用药遴选和调整规则,推动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中的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县域集中审方中心、中心药房建设。

四、突出预防为主,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5.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市、县级疾控和监督机构重组整合。加强区县疾控机构项目建设。健全完善传染病监测、疫情风险评估、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快速处置等工作制度。支持市、县级疾控机构建设省域公共卫生中心、区域中心实验室。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安装部署工作,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传染病预警研判赋能增效。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医疗应急服务点建设。

16.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推进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落实出血热精细化防控,开展消除丙型肝炎行动。认真总结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坚持平急结合,及时开展疫情会商研判等工作,抓好季节性传染病多病同防工作。

17.加快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探索完善医防协作模式,疾控机构设立医防融合办公室,推进传染病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深化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强化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应用,推动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落实。

18.提高公共卫生干预水平。提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规范化服务水平。持续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做好学生常见病、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及干预。抓好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等监测。稳步推进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试点工作。

19.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西安建设和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健康细胞建设,组织开展第37个爱国卫生月、第38个世界无烟日、控烟立法7周年、病媒生物防制等活动。突出预防为主,广泛开展社会动员,鼓励、支持志愿者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

五、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

20.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抓好《西安市中医药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及任务清单落实。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持续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巩固创建成果。编制《西安市“十五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2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医大师杨震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开展西安市第二届名中医评定工作,推进“西学中”人才培养。遴选推荐一批省级中医优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组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加强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

22.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国家区域中医肛肠、中医风湿病诊疗中心内涵建设。推进9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7个区县“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45个,建设中医阁100个。健全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新增4个市级中医专业质控中心。组织市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评选。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工作,筛查不少于1万人。

23.推进中医药文化交流。创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持续开展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法贯彻实施等为重点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举办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论坛,建好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

六、落实惠民举措,办好一批为民实事

24.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持续落实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七条惠民措施,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完善预约模式。推行“潮汐式”门诊管理,提供“一柜通办”服务。取消“门诊预交金”。扩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25.深入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健全市、县(区)、街办(乡镇)三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和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儿科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西安市儿童医院)引领作用,推动提升全市儿科诊疗同质化水平。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建设,做好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完善心理服务平台,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应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50场。

26.持续优化护理服务。开展“无陪护”病房、“无陪护”医院试点。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伤口造口、静脉治疗等领域护理门诊服务。推进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

27.营造生育友好环境。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建设3所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3个特殊儿童托育点、5个用人单位办托点、50所公办机构、60所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机构,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8个。成立西安托育实训中心,培训从业人员7000人次。办好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开展好计生特殊家庭“暖心行动”。探索在公办和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机构,开展“向日葵亲子小屋”“亲子小屋+临时托”服务。

28.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开展早孕关爱行动,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等级评审,促进妇幼保健机构提档升级。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监管。实施“两癌”筛查、出生缺陷防治、孤独症筛查等妇幼健康免费惠民项目。开展青春健康“成长之道”“沟通之道”进校园、进社区活动300场。

29.强化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85%。巩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创建比例及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加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持续推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30.提升职业健康服务质量。深化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完成治理企业62家,推进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行动。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助力300家企业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加强职业病防治监测项目管理。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职业健康技能竞赛。

七、加强支持保障,打造事业发展强劲支撑

3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和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工作。大力培养护理、儿科、病理、健康、老年医学、养老服务等专业人才。推进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改革。

32.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资源统筹、协作共享的高质量实验室平台,加强临床研究重点领域科研攻关,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推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搭建优秀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对接转化平台。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科研诚信建设。

33.强化信息化赋能。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加快建设西安市检验结果汇聚共享平台,启动建设影像云平台,构建市、区(县)、镇(街)三级远程影像诊断模式。提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加快“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

34.加强法治建设和综合监管。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抓好行业普法宣传教育。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强化线上线下协同,积极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事项办理流程优、材料简、时间短、成本低。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提升监督执法效能。开展生活饮用水、夏季游泳场所等卫生监督专项行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会商机制,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开展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创建,积极推进合理膳食行动。

35.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稳步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36.统筹做好其他工作。继续做好财务管理、干部保健、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加强后勤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