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要点》的通知-沪卫应急〔2025〕6号
各区卫生健康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中福会、市残联,各委直属单位,各市级医疗机构:
现将《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3月12日
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要点
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全力打造高质量、整合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和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扎实做好医疗安全和血液管理工作,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健康之基。
一、不断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一)健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及实施机制。贯彻落实《上海市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相关要求,组建《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组,加强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落实各项任务措施。扩建市医疗应急指挥中心,优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体系,健全市、区两级应急准备和优先分级调度机制,提升应急指挥效能。
(二)提升城市医疗应急队伍韧性程度。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应急队伍提质扩容,有序完成市、区两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建工作,强化队员装备配置,形成本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的紧急医学救援“拳头力量”。组建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院前急救)专项队伍。积极开展培训演练,充分调动市医院协会、医师协会以及各市级医院等资源,开展专项培训,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急救知识培训基地和自救互救体验馆,举办第三届上海市医疗应急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第三届上海医疗应急学术论坛,组织各类医疗应急队伍参展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开展不同场景下的专项和综合演练,提升本市紧急医学救援综合能力。
(三)提升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服务能级。推动建设5个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逐步建立管理体系,提升本市批量伤员转运救治、培训演练和教育、物资仓储配送、信息指挥联通能力。开展市级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建设,提升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科学研究和监测能力。开展市级中毒救治基地建设,提升本市化学灾害监测、危害评估、现场快速洗消与侦检、高通量现场抢救等能力。
(四)组织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相关流程和方案,加强重大节假日和重要时段的值守备勤,强化人员、物资等应急准备,高效规范开展针对台风、暴雨、洪涝、寒潮等自然灾害、火灾等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五)推进AED规划布局与配置工作。积极推进本市AED规划配置工作,全力做好“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AED”为民办实事项目,至2025年底,实现本市AED配置水平超过50台/10万人。指导市医疗急救中心建设覆盖全市的AED统一管理平台,逐步将新增和存量AED设备接入“一网统管”平台。配合市红十字会,做好重点人群及社会公众技能培训,落实“送训上门”服务,推进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营造自救互救、互帮互助的风险社会治理文化,以强有力的社会韧性助推韧性安全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提升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质量,打造医疗保障城市名片
(六)做好重大赛事医疗卫生保障。对标国际重大赛事医疗卫生保障标准,吸纳国际先进医疗保障经验成果,进一步完善F1中国大奖赛、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保障工作举措,统筹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保障优势力量,优化组织指挥体系,科学设置定点医疗机构、组建高水平保障团队,完善现场医疗、急救处置、远程会诊及快速转运等一体化工作架构、机制和流程,展示上海医疗卫生保障城市形象。
(七)做好第八届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按照“越办越好”总要求,聚焦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完善市、区两级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组建专业团队,进一步优化现场及全市医疗保障力量配置,致力提供更高标准、更优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全力做好第八届进博会、中国品牌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各项工作。
(八)做好重要会议、考试等医疗卫生保障。按照“一会一方案”“一会一体系”“一会一团队”原则,统筹部署市、区医疗卫生保障力量,编制工作方案、设置定点医院、组建保障团队,构建市、区医疗急救指挥体系“一张网”,做好上海市“两会”、浦江论坛等重要会议,以及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各级各类重要考试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三、继续做好公共卫生风险防范,维护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九)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分析研判,健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组织开展多部门、多区域联合评估,形成防控措施“组合拳”,提升区域联防联控能级。
(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发挥各级医疗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有关方面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报送,推动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多措并举做好血液管理和安全供应保障
(十一)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府组织、宣传动员、激励机制、血站建设、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制度优势,进一步巩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工作机制,继续推进我市特有的团体和街头个人无偿献血“双轨并行”的无偿献血模式。发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导作用,加大团体献血组织动员力度;紧密依托并优化现有血站和献血点位资源,构建全面覆盖、反应迅速、调配灵活的血液调配网络,完善市区、部门、军地、省际等联动保障机制。
(十二)加强血站服务能级建设。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的血站服务体系,加强血站智能化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强化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研创新协作,推动血站高质量发展,争创区域血液安全中心。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血液管理协调发展机制,加强联合内审、血液联动保障等合作项目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采供血机构管理高水平同质化发展。
(十三)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监督管理,做好临床用血培训、评价、监督等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推广科学合理输血策略理念和经验,指导医疗机构推动自体血回输技术运用。开展临床合理用血调查研究,逐步形成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制度,优化完善临床用血管理体系。
(十四)完善献血者激励奖励措施。充分体现社会对无偿献血者的尊重和感谢,完善无偿献血者优待政策,健全献血者激励奖励机制,继续开展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表彰奖励工作;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无偿献血榜样力量,将无偿献血暖心故事、科学知识和社会价值传递给更多公众;及时解决献血者所关心和反映的问题,不断提升无偿献血者获得感和荣誉感。
(十五)抓好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全面落实“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开发应用本市线上办理血费减免小程序,便捷献血者办理血费减免;开展献血者血费减免便捷服务宣传,推广线上办理血费减免方法,年底前本市献血者血费减免基本形成“以医院直免为主,小程序办理为辅,邮寄和现场办理为补”的工作格局。
五、巩固拓展平安医院建设成效,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十六)深化平安医院建设。依托“平安上海”建设领导小组现有机制框架,加强“平安医院”各成员单位间沟通协调,始终保持“伤医”“医闹”案件严打高压态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周边有暴力倾向、扬言伤医等高风险人群信息共享,完善“一键叫警”应急响应机制,加强伤医事件规范化处置。进一步推进市级医疗机构警务室、社区平安屋建设。
(十七)提升医疗机构安保能力。关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管理,及时梳理医疗机构安检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安检制度,加强安保人员和设备配置,有序开展安检工作。健全暴恐事件医警联动机制,确保年底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安检覆盖率、安防系统建设达标率双达标。
(十八)推动医患纠纷规范化处理。优化医疗事故处置流程,开展医疗机构投诉处理规范化建设综合评价。与公安、司法、高院、金融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积极推动多元矛盾化解工作。开展医疗安全进医院系列活动,巩固以人民调解为主,医患协商、行政调解、法院诉讼等多途径有效衔接的纠纷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