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节选)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19.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7.8%;常住外来人口824.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7%。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63‰,死亡率为6.13‰,自然增长率为-0.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0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6]增加值增长0.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制造业下降21.7%(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下降4.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3113.6亿元,增长2.9%。其中,内销产值21342.7亿元,增长3.4%;出口交货值1770.9亿元,下降2.5%。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增长26.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807.9 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实现利润总额1692.3亿元,下降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9%,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52元,比上年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从四项收入构成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1632元,增长8.1%;人均经营净收入1026元,增长13.6%;人均财产净收入12280元,下降1.1%;人均转移净收入16814元,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50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58元,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7,比上年缩小0.05。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586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97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277元,增长10.7%。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1.3%,其中,城镇居民为20.8%,农村居民为27.8%。
全市居民人均医保保健消费支出4276元,增长9.0%。
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801.5万人、1418.4万人和1363.9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6.8万人、27万人和26.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504.7万人和1070.8万人。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的人数为18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00.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6.9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618家,床位11.1万张,在院人数4.4万人。年末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1772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246家,社会餐饮企业341家,老年餐桌、单位食堂等185家,覆盖4988个城乡社区、280余万人。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12518个,比上年末增加307个。其中,医院765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9万张,增加0.5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3.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4万人,注册护士15.3万人。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29088.1万人次。
公报注释:
[3] 2023年常住人口有关数据为全国统一组织开展的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调查标准时点为2023年11月1日零时。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工业法人企业。
[16] 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等相关数据均含驻京部队、武警医院数据,床位数不含。